“我是农民的女儿,从农村长大的经历,让我切身体会到百姓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他们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下定决心,学农业、干农业,为农民、农村服务。”5月30日上午,在市委宣传部召开的“最美系列记者见面会”活动中,“水城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高级农艺师王金辉感慨道。
王金辉出身普通农民家庭,深知父母田间劳作的艰辛。
“有一年夏天,连续下了五六天雨,田间的棉花都歪了,蹚水进去,把泥堆在棉花根上,一放手,棉花又歪了。母亲在村里的小卖部赊了一袋化肥,用地排车拉到地里。母亲弯腰一棵棵地给棉花施肥,最后,那块地的收成依然很差。”
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王金辉家订了两份科技期刊,其中一本是《农民致富之友》。王金辉的父母经常翻看,慢慢地,家里开始创新种植蔬菜、水果,先后种过香椿、洋葱、西瓜、苹果等。种芥菜让王金辉印象最深。她说,那年芥菜疙瘩收获后,父亲拉到集市上卖,但因为本地市场没有过芥菜疙瘩,大家都不习惯吃,一天下来,也没卖多少钱,于是,把芥菜疙瘩埋在地里储存起来,指望冬天卖个好价钱,没想到最后那些芥菜疙瘩都烂在了地里。
1995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王金辉填报了山东农业大学,并以高于分数线20多分的成绩被录取。王金辉非常高兴,感觉离自己用知识为家乡摆脱贫困的目标更近了。在大学里,她学习十分刻苦。到市农业农村局工作后,她边工作边学习,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理念,立足一线,坚守岗位,为农业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为更好推动聊城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2009年,王金辉根据市场上有机食品鱼目混珠、无公害农产品档次较低的现状,向领导提出主攻绿色食品的品牌农业发展思路,并积极参与绿色农产品之都的创建。2013年11月中旬,聊城市首次邀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专家来现场办公,对我市新申报的绿色食品进行现场评审,50多个企业的100多个产品顺利通过评审。
多年来,王金辉被授予聊城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省农牧渔业丰收合作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省科技金桥一等奖等成果奖励1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10项,获技术专利7项,自主撰写发表论文20余篇。
“真正造福一方百姓,就要把自己融进泥土,滋养这片土地。”扎根黄土地23年,王金辉无怨无悔,她将继续聚焦“三农”,为全面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文/记者 夏旭光 图/马新涛 王洪卉
聊城日报社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陈桂芹 审校:蒋希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