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已获票数:11817
进入主界面投票

  写满付出与奉献的人生,总能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他曾经辉煌,如今甘于平淡;古稀之年,初心不变,这是一名73岁老人的坚守。

  1971年,从工程部队转业的李兆忠,被分配到东阿黄河河务局(原东阿修防段)工作,他从最基层的河道修防工干起,搬石挥锹,垒坝修堤,与大河为伴,这一干就是30年。

  1977年,年仅31岁的李兆忠因技术过硬成为东阿修防段旧城工程班班长,也成为当时东阿修防段最年轻的班长,而这一年也是聊城黄河第三次大修堤一期工程建设的高峰期,按照培修标准,艾山以下大堤超高2.1米,顶宽平工8米,险工10米,仅旧城班组负责的工程范围就有从鱼山到艾山25里之多。

839.jpg

  李兆忠深知身上的担子不轻,修堤的任务逐渐加大,但受限于当时的施工机具,施工工效低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经过反复思量,他摸索出一套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采用“小段分工、分组”的工作法,按照人头平均分配责任段长度,却将条件最苦的堤段留给自己;熟悉班组每个人的性情、家境,时常为大家分忧解难,可自己连家也顾不上。

  伴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腔热血的李兆忠还大胆探索“小段承包”责任制,在基建工程施工中推行投资包干,征工包做或包工包做。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职工们的积极性,他带领的班组每年都高质量地完成基建和岁修任务,险工面貌在历次评比中都名列前茅。

  寒来暑往,长堤如诗,在那担挑黄河水,住简易帐篷、点煤油灯、用手摇电话,物资匮乏的艰苦年代,漫天黄沙下,李兆忠和他的班组用踏实的脚步丈量大堤的长度,用勤劳的双手打造了一处处坚实的险工坝头,因及时排查险情,曾先后3次避免垮坝事故,培养了肖纯宝、徐丙全等一批又一批抢险骨干……

  “动力来自何方?”李兆忠轻描淡写地回答了3个字“责任感”。他们满面灰土,却都有一颗火红的心。“从未感觉自己的工作有多伟大,我们是一个集体,只能代表过去国家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认可,并不是炫耀的资本。”

  就在1988年这一年,在东阿黄河旧城险工17段坝岸的拆改、整修工程中,他带领全班职工日日夜夜吃住在工地,全班完成垒排坝岸及根石15350平方米,完成基建工日3862个,其中李兆忠个人完成3854平方米,折合工日896个,1年干了近3年的活,多么惊人的纪录!

  1989年9月,李兆忠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个普普通通的河道修防工站在了新的高处。

  1996年8月,黄河“怒吼”而来,洪水期间,聊城河段控导工程全部漫滩,堤防全部偎水,8月15日,艾山站流量达到4400立方米每秒,范坡险工23号坝根石被洪水冲走500多立方米,坝顶出现可怕的裂缝,如抢护不及时,随时都有垮坝危险!

  危急关头,李兆忠再次挺身而出,二话不说系上绳子,只身到坝根探摸根石。流量还在不断增大,水位还在持续升高,水浪将抛石排掀翻,他2次到坝下抬抛根石。100多名抢险队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因为他一旦失手,就会被洪水卷走。就这样,李兆忠带领抢险队员同洪水搏斗了2个多小时,终于固定住抛石排。而这一年,李兆忠已经50岁。

  2001年,李兆忠退休。30载的治黄生涯,宣告结束。

  大河潮涌,余热生辉。虽已离开工作岗位,但李兆忠也没有闲着,汛前经常指导青年职工进行捆枕、搂厢等抢险技术演练,多次在聊城黄河防汛抢险演习中担任技术指导、裁判。

  于公,大胆争。在如火如荼的黄河工程建设大潮中,小家与大家的选择面前,他争着去条件最艰苦的坝头。

  于私,刻意让。从转业到退休,他没有一刻躺在功劳簿上,始终深藏功名,连儿女也不知情。

  李兆忠老前辈的争与让,是黄河人初心不改、本色不变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