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朱寒璐在基层社区已经工作了8个年头。谈起基层工作,她颇多感慨。尤其是2020年疫情期间,朱寒璐经受住了“考验”:她冒着风险跑遍每一家,统计武汉来聊人员信息,排除每一个隐患;她是社区1.5万人的“主心骨”和“大管家”,还当起了13岁男孩的“临时妈妈”;她每天都要走2万步以上,相当于围着社区走三圈……2020年4月,她被评为“山东战‘疫’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而她却说:“工作是大家一块做的,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我是社区工作者的代言人。”
事情要从2020年1月24日说起。那天下午,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正在包水饺准备年夜饭的朱寒璐起身接听了电话。电话是办事处打来的,要求她立刻到办事处会议室开会,紧急部署任务。“是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事情?”此前对疫情有所耳闻的朱寒璐心里一紧,披上衣服就出门了。
事情正如所料。办事处要求立即行动起来,排查武汉来聊人员,做到不漏一人。领了相关资料,回到社区后,朱寒璐召集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开会。“现在,事情紧急,大家分头行动,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她带着社区仅有的10个人,分成了3组,对社区29个居民小区开始了初步情况摸排。
隆冬时节,滴水成冰。本应在家里过年的大家,冒着严寒,不辞辛劳,在各个小区穿梭,排查到每一户、精确到每一人。母亲打来电话,她说:“不用等我吃饭了,今天还不知道要忙到什么时候。”经过连续多日的工作,整个社区共排查出湖北来聊人员37人。
排查中,机械局家属院的一个13岁的男孩引起了朱寒璐的注意。经过反复沟通,孩子终于说出实情。他的父母年在年前的腊月二十八去了湖北,本来打算很快回来,结果滞留在那里,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孩子的生活怎么办?”朱寒璐十分揪心。经过和孩子父母沟通,朱寒璐和孩子的一个亲戚取得联系,平时由亲戚做饭送到小区门岗,由门岗转交孩子。朱寒璐则当起了“临时妈妈”,不管多忙,她每天都要来看孩子两次,确保他的安全。
中巨社区辖区1.2平方公里,居民达1.5万人。在疫情防控的那些日子里,身体瘦弱的朱寒璐成了一万多人的“主心骨”和“大管家”。她奔波在辖区的每个角落,安排社区防疫消杀、值守劝导;站在寒风中为居民测量体温,严格控制人员出入;有时隔着大门询问家中外来返聊人员的情况……朱寒璐说,翻看一下那些天的行走记录,每天的行走步数都在2万步以上。按每一万步7公里计算,相当于她每天都要绕着社区转三圈。
在疫情最为紧张的那段时间,居家隔离人员和一些老年人无法出门购物。生活用品急需,朱寒璐便第一时间紧急联系辖区的超市和药店,按照大家的清单每天进行配货,确保大家的正常生活,成了大家日常生活的“大管家”。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为了确保安全、无接触配送,她和社区工作人员又成了“搬运工”,把物资挨个送到小区门岗或家门口,只为让居民群众能够感受到社区带来的温暖。
2020年2月5日至7日,朱寒璐连续接到了多个求助电话。毛纺厂小区刘大姐瘫痪在床的丈夫年前开始住院,病情好转可以出院,但因疫情严重,孩子还小,家中没人可以帮她照料。出院回家如何把丈夫抬上五楼的家中,成了刘大姐最揪心的事儿。刘大姐哽咽又无助的声音让朱寒璐倍感焦急,顾不上去医院的危险,她立即联系车辆,集合社区工作人员,将病人接回家中。2月7日下午,她和社区副书记带领工作人员准时来到医院,大家用担架把病人从医院的8楼抬下1楼,并随车把病人护送回了小区再一起努力抬上5楼,将病人安全送回家中。看到此情此景,刘大姐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疫情初期,部分居民出现恐慌情绪。为了增强居民战胜疫情的信心,朱寒璐社区的社工们联合创办“社区之声”——以“防疫,我们在一起”为主题的社区广播。繁忙的工作之余,朱寒璐每晚都亲自当播报员,利用社区的微信公众号和社区大喇叭进行传播,宣传政府通告、普及防疫知识、分享励志故事。“即使不能与居民们近距离接触,我就用声音陪伴大家共渡难关!”朱寒璐说。
“2月2日,社区消毒小分队对辖区16个无物业小区公共区域、卫生死角进行全方位消毒……化机小区楼长全天在岗,他们的电话是……”每天晚上八点前后,社工梳理一天的工作,最终形成文字材料,由朱寒璐播出。他说:“我们把社区的工作和人员分工,哪栋楼哪个单元由谁负责,今天做了哪些工作,通过广播全部通过广播告诉辖区居民。”居民都说,每天听了广播之后,看到党委政府做了那么多工作,心里很踏实,对疫情防控有信心。“社区之声”从2020年1月31日正式上线到结束,共播出55期。
为了畅通居民诉求通道,朱寒璐还开设了24小时疫情排查热线,倡议广大居民积极上报身边存在的疫情隐患,说出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她以社区党委的名义,联合阳光社工、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居民开通防疫心理热线,为居民提供特殊时期专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自我情绪管理。
“秋冬季疫情形势复杂,防控仍不能放松。我是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做好自己的工作,为社区居民服好务,守护一方安宁,是我的职责所在。”现在,在社区各个小区,总能看到朱寒璐来往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