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已获票数:13792
进入主界面投票

工作掠影.jpg

  走进高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会见到一位穿着灰色咔叽布夹克衫的精瘦中年人,消瘦的脸庞,笔挺的身板,说起话来音调不高却很坚定有力,谁也不会想到,他竟是荣立一等战功的功臣徐希芳。

  1985年的中国大地上,母亲骑着大梁自行车载着孩子穿行在城市;1985年的中国,农民开着拖拉机满载着稻草形式在村间小路上;而1985年,在徐希芳的人生记忆中,是茂密氤氲的热带森林,是枪林和弹雨,是鲜红的血液和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1985年12月2日,在出击拔点作战中,为攻打越军968高地,徐希芳所在的大功七连要成立52人的突击队,徐希芳第一时间用献血写就请战书报了名。“突击队就等于敢死队,报名时就报了必死的决心!把死留给自己,也就把生留给了战友。”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徐希芳眼神中依然充满坚定。

  徐希芳作为一名敢死队员,同时兼战地摄影师,扛着“大21型肩扛录像机”腰里挂着装录像带的布袋,紧跟队伍,把最真实的战斗场景拍摄下来,把每一个敢死队战友们拼杀场景拍摄下来。“当时想,就是死,也要完成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拍好录像,保护好机器!”

  徐希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敢死队冲到某高地右翼敌封锁区时,战士杨淑华、公衍进(烈士)同时被炮弹炸伤,可杨淑华不顾自己伤势严重,依然爬去为公衍进包扎伤口。徐希芳含着热泪拍下战友们的这些画面!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倒在自己脚下,人心都是肉,眼泪怎么能控制住?而且,镜头前的他们,很多再也无法回来。

  炮弹爆炸的气浪冲得录像机左右摇晃,他顾不得隐蔽,跪在尖利的石渣中坚持录像。随后,一发炮弹呼地向他飞来,徐希芳顾不得个人安危,赶紧把录像机紧紧抱在怀中压在身下。机器保住了,徐希芳却被震昏了过去了。当他醒来的时候已在后方医院,头部、耳膜被炸伤,弹片穿过肋骨离肺部只有几厘米。医护人员告诉他,昏迷的他死死抓着摄像机掰都掰不开。身受重伤的徐希芳为战争留下了宝贵的影像,因此被部队党委特批荣立一等战功。

  翻看徐希芳微信,他的微信名为“决战968”,是对那段战火岁月的永远铭记。而头像是一面小红旗,上面写着“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几个大字,则是他对自己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要做到最好的人生要求。

  被问到“从前战场上的英雄,如今做着每天开导别人的平凡工作,您有没有落差?”时,徐希芳哈哈大笑:“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但不能总是站在高光下。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干点实事最重要!”这是徐希芳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人生的座右铭。如今的他,是高唐县退役军人局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科副科长,火气再大的退役军人经他接待开导都能变得心平气和。

  为了当好退役军人的家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老兵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退役军人的先锋引领作用,为辖区退役军人和军属提供权益保障、政策咨询、公益援助、扶弱济困等多元化服务;同时,创新开展“三师”工作法,即由专业的律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参与接待优抚对象,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化解矛盾纠纷等服务,共同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他们还利用国庆节期间为老兵发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有利时机,走进优抚对象家中,挨家挨户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了解家庭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徐希芳表示,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残疾军人、一名退伍老兵,这一件件都是做到心窝窝里的实事好事。同时,要把关怀送给更多退役军人,要在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为聊城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