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规之所以能画圆,只是因为心不动、脚不停……”这是聊城大学农学院毛驴研究院副院长、博士刘桂芹教授的QQ签名,这正是她对驴产业专注和坚守的写照。
多年来,她活跃在山东乃至全国各地的毛驴养殖基地和研究中心,坚持跋涉在驴产业科技攻坚的最前沿,一路走来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驴产业中赫赫有名的科研骨干和技术能手。如今,她被同事们戏称“拼命三娘”“走路带风的女子”,被养殖户称为“救火队长”,被产业公司老总称为“技术的传播者”。而她自己则把这种执着的精神称为“驴的精神”!
善理疾者绝其源
“一直以来,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说法,这是人们对驴肉的最高褒扬。与牛肉、羊肉、猪肉相比,驴肉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鲜味氨基酸较高,而且瘦肉特别红、肥肉亮晶晶。”刘桂芹经常这样给人讲解驴肉,因肌纤维细、嫩,肌间脂肪含量较多。
肌红蛋白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肌纤维细造成了驴肉的耐贮存性差。刘桂芹为了提升驴肉的保质期,更好地进入市场,近年来,她精心对驴肉进行抑菌抗氧化试验,采用不同贮存期的驴肉进行微生物基因测序,研制开发了驴肉专用生物保鲜抑菌剂,能够让驴肉的保鲜期延长5-7天。
此外,刘桂芹带领团队历时3年完成了驴宰后肉品质变化机理的研究,探索出了驴最适宰前禁食时间及驴肉最佳食用时间,此项技术可将驴肉的热损耗降低2%以上。刘桂芹联合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依此制定了《毛驴屠宰技术规范》山东省地方标准。
驴作为单胃草食动物与牛羊等复胃草食动物消化结构上不同,刘桂芹创新性地提出了饲喂模式对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进而影响驴代谢功能,重点研究了不同饲喂模式下驴的消化生理、肠道菌群变化及对肉品质影响的机理,并将技术在“第三期全市毛驴养殖技术培训”中推广,使毛驴日增重提高13%,节约饲料17%,实现头均增加100~200元的收益。
为众抱薪授以渔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驴肉更安全、更营养好吃。”刘桂芹经常这样说。为扩大驴肉的市场影响力,刘桂芹将全省驴肉屠宰加工及驴奶生产企业团结起来,形成了技术共同体,并于2019年4月筹建了山东省肉类协会驴业分会。作为肉类协会副秘书长兼驴业分会会长,刘桂芹成为了企业利益的代言人、政府发展经济的合作人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实现了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使命。
作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驴产业创新团队产品深加工岗位专家,刘桂芹组建了“山东省科普示范团队”,多次带领省内规模化驴肉加工企业成功亮相“中国农业创富大会”、山东电视台“总站长时间”,山东省第34届畜牧博览会等,从饲养、文化、加工及营养等各方面对驴产业进行了科普宣传。
为了打造全世界毛驴养殖的“中国方案”,在学校和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5月,刘桂芹承担了“山东省黑毛驴高效繁育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同年6月,聊城大学成立了“聊城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研究院”,刘桂芹是研究院筹建的组织者和负责人。自此,她带领为数不多的几名科研人员,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协同攻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开展毛驴产业研究,于2019年1月成功组建了“山东省高等学校驴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厚积薄发行将至
“我手机24小时开机,大家随时可以联系我。”这是刘桂芹对养殖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俯下身子看、撸起袖子干。为获得一手数据,刘桂芹不怕脏、不怕累,深入圈舍,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饲养管理技术》;除了开展入场、入户面对面、手把手服务外,她还采用微信群、视频等方式,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开展技术指导……几年来,刘桂芹参与养殖技术培训上百次,培训养驴技术骨干、职业农民或企业管理人员等7000多人次。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既有“书香味”又有“泥土味”的教授、将技术送到“驴舍”的专家。
她一方面利用人脉关系,把国内尖端一流的科技专家“请进来”,为驴产业的发展把脉问诊;另一方面,主动请缨,做好协调对接,带领考察团“走出去”,为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和发展后劲。为将技术大面积推广,刘桂芹与多家单位一起制定了《规模化驴场建设规范》、《驴屠宰检疫规程》等9项山东省地方标准,并参与制定了《精准扶贫—驴产业项目运营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为养驴扶贫提供了技术性指导。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产业整体饲养管理技术的提高,使毛驴日增重由原来的200g左右增加到500g左右,出肉率和出皮率分别由38%提高到41%,由6%提高到8%以上。
“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一朱自清的名句,正是刘桂芹的座右铭。2015年起,刘桂芹开始受聘为国家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分会理事及副秘书长、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驴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等。这些角色让她肩负起更重的责任,如今,她正在努力搭建各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对话的沟通平台,为驴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