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鲁西北平原的临清市特殊教育学校,每天早上,都会有一位老师在晨曦中打开校门,她站在简陋的教室前,迎接着被朝阳放大的孩子们的身影。她就是年仅33岁,拥有15年教龄、7年党龄的美术教师杨铮。
认真钻研,精心上好每一堂课
杨铮老师2岁时因发烧双耳失聪,在无声的世界中凭借着聪明与努力,18岁就从山东省特殊教育专科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回到母校做了一名美术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她始终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寻找适合聋生的教学方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每一堂课的内涵,杨铮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孩子们反复指导,以图施教,逐步加深理解,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持之以恒,赢得累累硕果
参加工作十余年来,除了毫不懈怠地完成日常工作,她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美术作品比赛。在2007年和2008年,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全市师生书画比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优秀辅导教师奖。在2009年“中国人寿杯”山东省第五届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她的学生姜冬梅获得铜奖,杨铮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由于她对孩子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 在2010年“中国人寿杯”山东省第六届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刘亚军、刘炎炎、韩丽丽三名学生获奖,其中刘亚君的绘画作品《温馨的色彩》获金奖,并且在《大众日报》刊登展示,刘炎炎、韩丽丽均获得铜奖。在2012年“中国人寿杯”山东省第八届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刘炎炎再次获得银奖,郑卫星获得铜奖。
绘《家乡美》抒发情感
杨铮深知家乡临清是历史上的运河名城,被誉为鲁西北的“小天津”,她一直想创作一幅赞美家乡的美术作品。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她通过带学生实地参观、速写、拍照等方式、收集了临清的运河、鳌头矶、舍利宝塔、清真古寺、临清小吃、京剧等能代表地方特色的绘画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升华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创作做充分准备。
创作期间她每天放学后加班到晚上九点多,指导学生绘图与涂色。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加班两个月后,她和丰广巨、姜冬梅两位学生终于完成了浓缩了临清地方特色的蜡笔风景画《家乡美》,长2米、宽0.8米,在2012年临清市团委和教育局联合举办的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她本人也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刻瓷文化传承人,精雕细琢佳作丰
身为听障人士,杨铮深知让学生多掌握一门技术,就能给他们的人生多一条出路。2012年冬季,杨铮主动向学校提出给学生们开设刻瓷课程的申请,当即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刻瓷是又苦又累的艺术活,特别是夏天,天气炎热,瓷粉乱飞,弄得脸上热辣辣的疼。开始学生嫌累怕脏不愿意干,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杨铮老师经常在课后和学生谈心,组织学生观摩刻瓷优秀作品和手法,激发学生对刻瓷艺术的兴趣。她经常在课余时间加班,不耐其烦地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学生。刻瓷本不属于教学任务,有人问她为什么自找苦吃。杨铮的回答是:“为了让孩子们多学些自立的本领,这些努力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