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对于疾控中心的职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记住了一个专业词汇——流调。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这是疾控人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周璞,就是聊城市疾控中心流调组的组长,我市的第一例疑似病例、第一例确诊病例、振华超市聚集性疫情、阳谷聚集性疫情,他都在现场。
抽丝剥茧觅毒踪
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手套、鞋套,身穿这样一套装备1个多小时,即使在大冬天里也会大汗淋漓、憋闷缺氧,可流调队员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因为他们的调查资料决定着隔离的目标、采样的对象和消毒的范围。“医院去存量,疾控控增量,而流调是控增量的关键。”周璞介绍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追踪感染的来源,查明波及的范围,把潜在的感染者找到隔离起来,避免疫情的扩散。所以我们一定要准,一定要快,要跑到病毒的前头去!”
即使有了手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很多关键人员的调查还是要采取面对面的形式,这就必然面临被感染的风险。“一开始的确有点儿紧张,特别是面对的调查对象不断咳嗽时。不过谈不上害怕,因为我们相信身上的防护装备,也相信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是我们的战场,我们不上谁上?”周璞谈起自己在病房现场的体验,“不进现场当然更安全,不过语言只能传递信息的一部分,还有眼神、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等都可以反映对方的心理,面对面调查可以发现一些遗漏或者被掩盖的线索。”
现场流调完还只是第一步,脱下防护服就要抓紧写调查报告。有些信息要反复核实完善,有些个案还需要大家共同讨论。于是,啃着馒头审报告、捧着泡面做研讨,这都成了周璞和队员们的标准操作。
不过当阻击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市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时,周璞觉得所有的冒险和吃苦都是值得的。“通过这次战疫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也体现了我们的专业价值。希望预防为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无怨无悔写青春
“除夕夜八点多才到家,五天没见儿子了,小家伙兴奋地扑过来,我连忙摆手后退。他一愣,眼圈都红了,一定以为我不喜欢他了吧?儿子,爸爸好想紧紧拥抱你!只是爸爸刚从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抽身,又脏又臭,而且我真的怕万一。对不起,爱你,却要远离!”这是周璞大年三十晚上在微信里写下的一段话。大年二十九晚上十点多到医院调查采样,连夜与区县沟通指导,第二天凌晨六点完成调查报告,除夕夜七点多才从县里往回赶,一晚上电话就没断过……
从疫情开始,疾控中心的一线队员们就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成了工作常态。作为流调组组长,周璞更是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振华超市发生聚集性疫情时,他带领队员和区疾控连夜进行调查,回到中心时已经是清晨5点多,拉开折叠床躺了一个多小时,7点多接着又投入了战斗;接到去阳谷的命令时,周璞在中心正要吃晚饭,他扔下筷子提起应急箱就去了现场,三天四夜的紧张调查,在回程时他累得在后座上打起了呼噜。
本地病例清零后,复工复产复学指导、入境人员管理、国内重点地区来人管控、重大活动保障、技术培训、应急演练……任务一个接着一个,方案一版跟着一版。周璞的手机简直成了热线,县区疾控、医疗机构、兄弟部门,有问题都会找他咨询,一天电话最多时两百多个。不管什么时候,他总是耐心地认真解答。周璞说:“我们更多的只是方案的传达和解读,县区和基层才是真正的执行者,他们比我们要辛苦。对于这些战友,我们只有尊重,不敢怠慢。”
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周璞两鬓的白发又多了不少。其实他2017年曾经做过一次大手术,又经历了半年漫长而痛苦的治疗,由于药物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至今双脚都是麻木的。周围人劝他别那么拼,他总是笑笑说:“我身体还行,顶得住。而且职责所在,是谁都得顶住啊。”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他从没忘记的铮铮誓言。
“这次抗疫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很庆幸自己能战斗在一线。”周璞说,“生命的价值不只在于长度,更在于高度。我希望自己回首这段岁月时,能无愧于心,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