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奎,男,汉族,199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自2014年参加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以来,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认真履行“争做民政孺子牛,甘当百姓贴心人”的核心职责。特别是在参与民政兜底脱贫工作以来,立足服务大局,心系群众,不畏困难,始终奋战脱贫攻坚一线,切实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围绕兜好底,在牢记使命中履职尽责。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加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党的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始终坚持自觉学习先进典型、自觉参加组织生活、自觉履行政治职责,真正把党性修养落到实处。自觉用科学理论中蕴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思考、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为抓好工作落实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脱贫攻坚期间,为充分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发挥民政社会救助政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先后参与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实施意见》《关于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中作用的意见》《关于印发<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意见》《关于指导基层落实民政社会救助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参与制定了贫困家庭“单人户”施保、刚性支出核算扣减、低保渐退等针对贫困人口兜底保障的倾斜性政策。按照“依法合规、权责统一、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的要求,协调推进实施社会救助事项审批权限委托下放。结合实际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等三项救助业务审批流程由原来的5步简化为3步,审核审批最快可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形成了经验做法,提高了救助效率。
围绕兜准底,在主动作为中发挥作用。通过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提高了对救助对象的精准认定。特别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阶段,该同志发扬“事不过夜、案不积卷”工作精神,组织对全市建档立卡、即时帮扶困难群众、低收入家庭等信息数据与社会救助保障对象信息数据进行常态化核实,累计比对各类信息数据90余万条次,对43000余条疑似问题数据逐一进行核实,及时协调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相应保障范围,为推进“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提供了数据支撑。负责建设聊城市12349民生服务热线,多层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受理群众来电来访来信,规范化做好诉求转介工作,针对性参与日常督导检查,为进一步做好民生服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主动融入全市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民政领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脱贫攻坚工作“规范提升月”等专项活动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和改进工作措施,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作用。
围绕兜牢底,在调研交流中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基层调研督导工作,深入贫困家庭了解民政兜底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督导基层及时落实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按照要求主动在工作中接待群众,听取群众诉求,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通过面对面交谈、线上交流,听民声、察民意,建立起干群交流沟通的“双频道”,实现了共产党员和群众之间的共融和互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先后提出“规范社会救助行政文书”“实施社会救助流程再造”“加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等意见建议,均被上级采纳;指导各县(市、区)制作民政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明白纸”,并主动送政策上门,真正让社会救助政策走进了千家万户;指导县(市、区)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指尖办、掌上办”受理模式,让基层群众申请社会救助“触手可及”,坚持线上线下救助同步实施,转介服务良性互动机制同频共振,各项救助帮扶政策同向发力,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围绕兜稳底,在总结经验中贡献力量。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县(市、区)在脱贫攻坚中创新机制,总结做法,推广经验。探索建立“全领域、无差别、均等化”服务模式,逐步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的受理模式,全面实行社会救助“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和全流程监督”。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日常工作制度,结合实际建立了社会救助审批事项多维监督长效机制。我市《着力构建转介服务良性互动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推进基层民政能力建设》《探索掌上办、指尖办社会救助业务办理模式》等经验做法被民政部、省民政厅媒体刊物报道。参与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工作容错纠错工作新机制,树立宽容失误、纠正偏差、激浊扬清、凝聚合力的工作导向,较好地实现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和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的有机统一,为积极营造民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浓厚氛围贡献力量。